近年来,林林总总的洋葡萄酒扑市而来,热闹非凡。椐海关资料显示,洋葡萄酒正以每年10%以上的速度在增长。
笔者作为一个国产葡萄酒(民族品牌)的市场销售人员,并不是在市场竞争方面恪守“民族的即世界的”,而是更希望百花齐放。因此,笔者在此就洋葡萄酒的营销方式略作浅析。
现阶段,洋葡萄酒的行销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业态:
竞合型,如张裕先锋酒业,主推其张裕·卡斯特;
直营型,如卡斯特;
OEM型,如金蝴蝶和澳洲虎;
进口买断型(自主营销),如富隆酒业和骏德酒业。
而洋葡萄酒大兵压境在当前却面临“三座大山”,即:品牌、渠道和推广。
品牌
在国人的意识中,只觉得法国葡萄酒是代表,至于提到某一品牌却莫衷一是。而葡萄酒从历史和发展程度上而言,在一定程度上是“舶来品”。所以,文化和消费以及认知三方面的差异就凸现出来,这也是解决洋葡萄酒行销方面遇到的个瓶颈——品牌落地。
渠道
无论是洋葡萄酒,还是国产葡萄酒,打造品牌都离不开渠道,而传统渠道又是绕不开的环节。
但是,传统渠道显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品类和品牌,洋葡萄酒就是其一。
首先,在传统渠道中(酒店、商超、名烟名酒店和零批),国人大都选择白酒和国产葡萄酒及啤酒,因为知根知底,符合消费习惯。而在夜场等地方,还是选择烈性洋酒居多,干邑(国内以轩尼诗和XO为主,通俗地讲,是烈性葡萄酒,采用蒸馏工艺)兑雪碧,威士忌(芝华士、皇家礼炮和百龄坛是保乐力加公司的“三驾马车”)兑绿茶,伏特加兑水,朗姆酒和其他酒兑成鸡尾酒,经软饮稀释后,更符合国人的白酒消费传统。当然,跟风和追求新潮以及标新立异是始作俑者。而西餐厅等消费场所是以休闲为主,葡萄酒难以上量。
当前国内品牌运营商大都以传统渠道为主,洋葡萄酒难免显得曲高和寡。
推广
推广是针对渠道和消费者的,在这点上国内外酒水商也呈现出不同特点。国内酒水商运作品牌主要采用“哑铃型”推广模式,即重广告和销售渠道,轻推广(销售不等于推广,销售重点在广告和终端,推广重点在消费者本身);国外酒水商运作品牌,则采用“橄榄型”推广模式,即重点是围绕消费者做品牌推广。
但由于葡萄酒自身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,因此,推广就显得尤其重要。作为洋品牌,谁该更多的承担起在品牌塑造、渠道布局和市场推广这三方面的重任?合作与推广过程中的责权利又该如何分配?